静谧而安静
![]()
班的日子到头了。
辽宁鞍山5位老师上午还在补课,下午就被降级并全额退费。
举报通道已经全网公开,只需一张图,两句话就能让违规老师受到处理。
消息像长了翅膀,半天就传遍了鞍山的中小学家长群。我姐在群里看到时,手里的保温杯“啪”地磕在茶几上,“你说张老师会不会……”话没说完,姐夫就把手机递过来,教育局官网的通报名单里,赫然有张老师的名字。
张老师是小外甥的数学老师,带了快三年,课讲得透,人也实在。去年寒假,几个家长凑钱请他给孩子补弱项,他起初死活不肯,说“学校有规定”,架不住家长们软磨硬泡,才答应每周六上午在小区活动室补两小时,不收钱,就收点家长们凑的茶水费。
我姐说,张老师补课从不搞题海战术,总给孩子们讲数学史,说“知道来龙去脉,才学得明白”。小外甥以前数学总不及格,现在能考八十多分,书包里还总揣着本张老师送的《趣味数学》。
可通报里写得清楚:张老师违规补课,降级处理,取消本年度评优资格。我姐急得直转圈,“就两小时茶水费,咋就成违规了?”她翻出家长群聊天记录,上周有个新转学来的家长发了段话:“别的班都在补,就咱们班不补,孩子跟不上咋办?”当时没人接话,现在想来,八成是这人举报的。
第二天一早,十几个家长堵在教育局门口,手里举着联名信,说“张老师是好老师,求你们再查查”。教育局的人出来解释:“举报有图有真相,确实在补课,按规定必须处理。”
正吵着,张老师来了,穿着洗得发白的夹克,头发乱蓬蓬的。“大家回去吧,”他声音有点哑,“是我不对,没守住规矩。”有个家长哭着说“我们自愿的,跟你没关系”,张老师摇摇头:“规定就是规定,错了就得认。”
他转身要走,小外甥突然从人群里跑出来,举着张满分的数学卷子:“张老师,你看!我考了一百分!”张老师蹲下来摸了摸孩子的头,眼圈红了:“真棒,以后继续加油,不懂的……问别的老师。”
这事没过三天,学校里就变了样。以前课间总能看见老师在办公室给学生讲题,现在学生一进去,老师就摆手:“上课好好听,下课我还有事。”有个班主任想提醒学生带红领巾,话到嘴边又咽回去,怕被说“变相补课”。
我姐去开家长会,校长在台上反复强调“严禁违规补课”,说“发现一起处理一起”。散会后,几个家长凑在一起叹气,“孩子基础差,上课跟不上咋办?”有个家长说“我报了个网课,两千块一学期,效果不咋地”。
更让人揪心的是张老师。他被调到后勤,每天给教室修桌椅、搬书,见了学生就躲着走。有次小外甥在走廊碰见他,喊了声“张老师”,他愣了愣,赶紧低下头,手里的扳手“当啷”掉在地上。
转折出在期中考试后。以前张老师带的班数学平均分总排年级前三,这次掉到了倒数第二。有个家长去找校长,说“孩子说现在上课听不懂,张老师讲题最清楚”。校长没说话,眉头拧成个疙瘩。
那天下午,教育局收到了另一封举报信,是匿名的,说“某重点班老师在自家车库补课,收费一小时两百”,还附了张照片,车库里摆着十几张课桌,确实是重点班的王老师。
这次处理得更快,王老师直接被调到偏远乡镇,家长们拍手称快。可没人注意到,举报信的字迹,跟上次举报张老师的一模一样。
有个在教育局工作的朋友偷偷说,这是“一箭双雕”——先举报张老师敲山震虎,再举报王老师排除异己,估计是想让自己孩子的老师上位。
这事在学校传开后,家长们更心疼张老师了。有个开打印店的家长做了面锦旗,上面写着“育人不倦”,趁着天黑挂在了张老师家门口。第二天张老师发现了,赶紧摘下来,却把锦旗上的字剪下来,夹在自己的教案本里。
期末考试前,校长突然找张老师谈话,回来后他又站上了讲台,不过是给全校老师做“如何提高课堂效率”的讲座。他站在讲台上,腰杆挺得笔直,说“把课上的45分钟用好,比啥都强”,台下掌声雷动。
讲座结束后,小外甥跑过去递给他颗糖:“张老师,我还想听你讲数学史。”张老师剥开糖纸,塞给孩子:“上课认真听,下课我给你讲。”
我姐说,从那以后,学校里悄悄兴起了“课间答疑角”,老师们轮流值班,在教室后排给学生讲题,校长路过时总会多待一会儿,说“这才是正经事”。
上个月我去鞍山,正好赶上张老师带学生参加数学竞赛,拿了全市第一。颁奖台上,他还是那身旧夹克,却笑得特别亮。小外甥说,张老师现在总跟他们说“守规矩不是不干事,是把事干在明处”。
回家的路上,我姐指着教育局门口的举报箱,说“现在里面的举报信少多了”。有家长在群里发了段话:“好老师不是补出来的,是用心教出来的。真要为孩子好,就别总盯着别人,多看看自己孩子是不是真努力了。”
这话底下,点赞的人密密麻麻,其中有个头像,是那个新转学来的家长。
其实啊,规矩就像堤坝,既能挡住洪水,也能灌溉良田。关键是看执行的人,是用它来守护教育的本心,还是当成打击异己的工具。